南开大学研究性教学技能提升交流报告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教务处发布时间:2022-03-28浏览次数:365

(通讯员 严铁毅)327日,我校举办了研究性教学技能提升交流报告会,会议由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和南开研究性教学校级教研团队(以下简称“教研团队”)联合举办,来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等专业教师、研究生及本科200人参加线会议。教研团队负责人张伟刚教授主持会议。


张伟刚教授代表教研团队向来自全国高校的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代表表示热烈地欢迎,对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本次报告会的主题是“高校信息素养与学术诚信师资能力提升”,侧重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教研团队科学管理。

会上,首先由南开大学文学院谢朝教授做题为“论文撰写信息素养能力及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专题报告,报告从“论文撰写常见问题”、“文献调研与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与写作”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分析了“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证过程”与“研究结论”中较易被忽视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科学、系统、全面地掌握课题研究相关文献,不断提升通过信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其次,介绍了学术文献的类型特征,阐述了如何根据检索要求确定检索的策略、途径,以及不同文献检索工具的差别和综合使用方法,以获得系统、科学、全面与可靠的文献信息。最后,介绍了批判性思维在前述“论文撰写常见问题”——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证过程与研究结论等各部分中的具体运用,以及相关的写作技巧与要点。

然后,由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张伟刚教授作题为“高校教研团队科学管理的方略——P-MASE模型为指导”的专题报告,包括教研团队的结构与类型P-MASE模型及价值作用教研团队科学管理方略报告总结以及参考建议四个部分。首先,诠释了教研团队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其结构要素、特点及职能,辨析了教学、科研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介绍了组织教研活动的“五大转变。其次,介绍了教研团队研发P-MASE模型的建构背景、学理依据、内涵价值、实施途径等。进而,阐述了教研团队科学管理的思路原则、方法策略、工具手段等,并从三个典型案例入手,具体介绍如何应P-MASE模型对教研团队进行科学化、制度化建设和管理的方法和策略。最后,总结报告要点,提出教研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参考建议,并寄语教研团队教师:“既要把教学当作职业去践行并恪守,还要把教学当作事业去热爱和追求,更要把教学当作艺术去追求与呈现”。

在研讨阶段,参会师生专题报告内容以及如何应用P-MASE模型科学化管理教研团队、怎样加强学术诚信和科技伦理教育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广泛交流。南开大学医学院刘寅、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鲁金凤代表教师发言,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2020研究生赖明玮代表学生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两位教授的专题报告观点新颖,内容丰富,破解难点,实用性强,对论文撰写信息素养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升,以及教研团队的科学化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就如何深化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改革、大力培养教学与科研“双能型”教师以及教研团队管理模式创新等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教研团队负责人张伟刚教授做总结发言,并代表教研团队感谢参会的校内外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他说,举办专题报告会的目的,在于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不断提升其研究性教学技能,在双一流建设和研究性教学改革中肩负重任并发挥重要作用。本次报告会提出的先进教学理念、方法与策略、典型案例和教研经验,不仅会对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有所启示和借鉴,也将对教研团队的科学管理和制度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实施途径。同时,希望高校师生携起手来,共同为研究性教学的应用推广献策助力。

据悉,本次活动是我校举办的教学学术论坛第十期报告会,也是践行研究性教学“南开模式”,推进“三一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不断促进高校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和学术诚信教育建设的培训会。本次报告会得到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高校信息素养与学术诚信师资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的支持,这是该项目计划的1专题报告,后续还将举办2次专题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