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严铁毅)9月17日,南开大学研究性教学团队(以下简称“教学团队”)负责人张伟刚教授受教育部网培中心邀请,在线面向全国高校做题为“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以南开大学研究性教学团队为例”的专题报告,我校及国内兄弟院校专任教师、相关工作负责人共计5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张伟刚教授首先对研究性教学概念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回顾,对国内外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举例说明。指出:进入21世纪,在教育部的倡导及各高校的响应下,一种教改的热潮已经形成,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后,结合教学团队工作,介绍了研究性教学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方面的典型成果。其中,理论创新成果包括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教学学术、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与科研融合等基本概念的定义和内涵诠释,研究性教学与学习模型、研究性教学多元关联模型、研究性教学P-MASE模型、研究性教学与学习多因素作用模型、科学问题结构模型、文理工交叉融合模型、问题三层次分析理论的建立,知识、技能与方法关系、本硕博三个阶段特征、贯通式研究性教学进阶、本科生参加科研的方略、借力-借势-借智的思想的阐释等。在研究性教学类型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教学团队探索并创建了十多种研究性教学新方法;提出了“以发现问题为切入点、以科研方法为指南、以创新思维为激发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探索方面,教学团队秉持“研教并举”的理念,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策略,以教学创新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探索构建了“五维研究性教学体系”,创建了具有南开特色的“研究性育人模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与交流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近些年来,在教务处、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的领导下,在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教学团队将科研方法引入课程教学过程,探索并创建了多种研究性教学新方法,将其应用于本硕博课程教学,并实施了以下五项举措,即:将科研精神融入教育理念,将科研方法转化成教学手段,把科研平台拓展为教学条件,科研反哺丰富教学内容,把科研设计导入教学实验。相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报告结束后,张伟刚教授现场回答了参会人员提出的相关问题,并分享了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经验和体会。在交流环节中,参会代表就如何借鉴南开研究性教学经验、怎样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深入开展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据悉,本次会议由教育部网培中心、南开大学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研究性教学校级教研团队联合举办,本次是南开大学第五期教学学术论坛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