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严铁毅)6月23日,我校举办教学学术论坛第四期报告会,教务处和教师发展中心等部处领导、教研项目特邀指导专家、2020年科研反哺教学项目负责人、研究性教学校级教研团队(以下简称“教研团队”)成员和其他高校协作成员、学院部分专业教师,以及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等高校的专业教师近40人参加会议。
为深入贯彻《南开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年)》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教学团队建设进程,多渠道开展校际之间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交流活动,形成浓郁的教学学术氛围,不断拓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及应用,学校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和南开研究性教学校级教研团队决定联合举办本次会议。张伟刚教授做题为“P-MASE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教学学术专题报告。报告会由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刘伟伟教授主持。
报告中,张伟刚教授首先回顾P-MASE模型缘起历程和形成的必然性,阐释P-MASE模型结构、思想、运作和价值。然后,介绍了基于P-MASE模型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要求,并以《薄膜物理》专业课程(90分钟)为例,阐述了基于P-MASE模型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进而,以《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光纤光学及应用》三门专业课为例,分享了P-MASE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了引入问题(Problem)、寻找方法(Method)、科学分析(Analysis)、有效解决(Solution)和效果评价(Evalution)五个研究性教学环节的实现过程。最后,对报告进行总结和展望,阐释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以及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在报告点评阶段,教学学术论坛邀请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孔勇发教授、天津理工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院张爱玲教授、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李玉栋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发表意见。
孔勇发教授对报告的内容和学术性给予肯定,并从拔尖人才培养的高度对报告提出的科研方法和研究性教学设计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教学与科研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专业教师应该努力钻研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技能,要努力学习和实践研究性教学,争取成为教学和科研融合的“双师型”人才。
张爱玲教授对报告中利用P-MASE模型进行研究性教学案例的设计及应用表示赞同,并从专业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视角,指出理工科教师很有必要学习P-MASE模型,如何理解模型思想并结合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很关键,该报告也为研究性教学的实践和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李玉栋教授对报告中的研究性教学案例表示赞赏,并从物理专业课教学创新和课程建设提升的层面,指出P-MASE模型不仅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而且也可以在实践及实验教学课程中推广应用,如课程大作业、创新型实验等课程就有很好的基础。有关P-MASE模型案例的分享,也为促进文理工等专业的研究性教学交叉融合应用提供了示范。
在讨论交流阶段,与会代表就如何理解和应用P-MASE模型、怎样推进研究性教学工作等问题纷纷发表意见,大家踊跃建言献策。
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杜雨津高度评价了在报告中展示出的研究性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案例,并从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需求的角度,指出在高等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研究性教学的精巧设计以及务实的应用,张伟刚教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展示,希望南开大学在研究性教学方面继续起到引领作用。
教务处处长李川勇做总结性发言,并对本次教学学术专题报告会的成功举办表述祝贺。李川勇从高等教育对教师教书育人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指出南开大学近年来推出的如“南开40条”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案和措施,目的就是培养“知中国,服务中国”的高层次人才,由张伟刚教授领衔的研究性教学校级教研团队正在发挥着积极的带头作用。她希望教研团队再接再厉,通过深化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不断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刘伟伟教授代表教研团队对参会的部处领导、各兄弟院校专家和专业教师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教务处和教师发展中心领导的指示、专家的点评和参会教师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他指出,张伟刚教授的报告很精彩,内容非常丰富,对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性和应用性很强,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很有启发意义,团队将在此基础上陆续推出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基于P-MASE模型的研究性教学设计和应用案例报告,与大家携手并进,共同促进研究性教学的深入探索和多方面的应用,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事业不断发展做出新贡献。